“逛吃、逛吃”…… “列车集市”上“年货节”******
(新春走基层)“逛吃、逛吃”…… “列车集市”上“年货节”
中新网内蒙古大兴安岭1月18日电 题:“逛吃、逛吃”…… “列车集市”上“年货节”
作者 张玮 徐率
“您好!葡萄给我来一袋。”
“11元。”
“往前走一走,看一看有啥喜欢的!”
……
春节将至,为了让回家过年的人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年货,由加格达奇开往齐齐哈尔的4045次公益慢火车将年货集市搬上列车,沿途乡镇的家乡特产成为“列车大集”上的主角。
穿梭在大兴安岭林海的这趟公益慢火车上,别样年味儿扑面而来。
走进4045次列车的3号车厢,琳琅满目的年货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75岁的张华军老人家住白桦排,这里每天只通这一趟火车,每年过年他都要到邻村镇上的集市里购买年货,头一次赶上“列车大集”,他不由自主地在车厢逛了起来。
“列车大集”上设有生活物资区、土特产品区、网红零食区、民俗文化区、冻货区等,旅客可以在列车上购买瓜果蔬菜、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也可以买到木耳、蘑菇、榛子、蓝莓等地方特产,甚至还有对联、福字、灯笼等年货。
图为乘客在列车上赶大集。 王明月 摄李鹏是黑龙江省嫩江市伊拉哈镇伊拉哈中学的一名乡村支教老师,他与这趟列车有着很深的感情。当年,他坐着这辆公益慢火车走出山村求学。春节前夕,他又坐着这趟火车回到家乡支教。
“列车大集”的书籍区吸引了李鹏的目光。“身为教师,看到书就比较亲切,想着选一些适合初中生看的书籍带回学校,孩子们可以在课后看一看,丰富一下他们的情操。”
为了办好这次“列车大集”,列车组在3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征集民众对春运集市的需求,最后确定了6个品类的销售货品,其中大多数产品是沿途乡村的土特产,“列车大集”也成为家乡特产的展示平台。
4045次列车长何斌告诉记者,供货商也可以在列车上进行直播带货,打出自己的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图为穿行在林海的公益慢火车。 王明月 摄这趟列车一路向北,跨过嫩江平原,穿越大兴安岭林海,全程431公里,单程运行9小时52分,沿途站停32站,其中,二道湾、青水山、团结、八方、白桦排等14个站每天只有这一趟列车经过。
何斌说:“现在我们各节车厢都是满员,车厢里每天都热闹极了。”
4045次列车至今已运行了40多年,这趟公益慢火车为偏远林区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帮助沿线百姓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迎着曙光一路前行。(完)
2022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基因”成高频词****** 光明网讯(记者宋雅娟)12月16日,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发布了《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报告,该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和农业信息研究所科技情报分析与评估创新团队研制,遴选了10项能够充分代表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 10项重大进展具体如下: 1.首次实现异源四倍体野生稻的从头驯化。提出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突破了多倍体野生稻参考基因组绘制、遗传转化以及基因组编辑等技术瓶颈,建立了从头驯化技术体系;证明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策略切实可行,对创制高产抗逆新型作物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解析水稻品种适应土壤肥力的遗传基础。该研究鉴定到一个水稻氮高效关键基因(OsTCP19),阐明了土壤氮素水平调控水稻分蘖发育过程的分子机理,揭示了水稻对贫瘠土壤适应的遗传基础;为水稻氮高效育种提供了重大关键基因,对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首次绘制黑麦高精细物理图谱。该研究解决了黑麦基因组组装难题,绘制了黑麦高精细物理图谱,解析了黑麦染色体演化机制,鉴定了黑麦籽粒淀粉合成、抽穗期等关键基因;为麦类作物育种源头创新提供了独特基因资源。 4.实现杂交马铃薯基因组设计育种。该研究利用基因组大数据进行育种决策,建立杂交马铃薯基因组设计育种体系,培育了第一代高纯合度自交系和概念性杂交种“优薯1号”;证明了马铃薯杂交种子种植的可行性,推动了马铃薯育种和繁殖方式变革。 5.构建规模最大的猪肠道微生物基因组集。该研究通过对猪500个肠道样本开展深度宏基因组测序,并整合了已有的猪肠道菌群基因组,构建了规模最为宏大的猪肠道微生物基因组集;为猪强抗逆性、高生长速度、高饲料转化相关菌种挖掘和利用提供了重要资源。 6、揭示抗病小体激活植物免疫机制。该研究发现ZAR1抗病小体的钙离子通道功能,建立了钙信号与植物细胞死亡的联系,揭示了一种全新的植物免疫受体作用机制;为人工设计广谱、持久的新型抗病蛋白进而发展绿色农业带来了新启示。 7.揭示超级害虫烟粉虱多食性奥秘。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功能性水平基因转移现象,揭示了烟粉虱“偷盗”寄主植物解毒基因,解析了广泛寄主适应性的分子机制;发现了昆虫多食性的奥秘,为害虫绿色防控提供了全新思路。 8.揭示光信号调控大豆共生结瘤机制。该研究解析了地上光信号与地下共生信号互作调控大豆根瘤发育的机制,证实了光信号对大豆根瘤形成及共生固氮的关键作用;揭示了豆科植物地上地下协同的新机制,为优化农业系统碳-氮平衡提供新策略。 9.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该研究设计了化学和酶耦合催化的人工淀粉合成途径,实现了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使工业化车间制造淀粉成为可能,为实现“双碳”和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全新解决思路。 10.揭示脊椎动物水生到陆生的演化遗传机制。该研究鉴定到脊椎动物肺、心脏及四肢等器官的遗传变异与陆生适应有关,系统解析了脊椎动物在早期登陆过程中的遗传演化机制;揭示了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演化的遗传奥秘,为理解脊椎动物水生到陆生的演化提供了关键认知。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